近几年来,贵州深入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工业互联网、设备联网上云、数字车间、智慧工厂、智慧园区等创新发展工程,面向1000余家企业开展大数据融合会诊服务,电子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应用,全省形成“万企融合”工业标杆项目52个,示范项目1064个,带动2522户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与此同时,256处生产煤矿智能化平台接入贵州“能源云”平台,累计建成并投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达23个。倍易通的企业运营及设备物联平台、航天电器的供应链管理平台等6个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年企业上云典型案例,贵州成为当年全国入选案例最多的省份。
这些转型为我省建设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生态链为一体的“工业大脑”平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数据与工业融合水平稳步提升
贵州以十大工业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面向重点行业、区域和领域的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有优势的企业在化工、新能源电池、新型建材等领域建设产业互联网,并通过“万企融合”大行动,推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应用,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全省工业向高效、绿色、智能化转型。
2021年以来,贵州省工业个性化定制模式不断涌现,服务化延伸模式不断升级,大数据与工业融合指数达43.3,相比2020年的41.7提升了1.6,融合水平逐年提升。其中,十大工业产业中化工行业融合水平最高,达到55.2;制造业企业实现网络化协同制造的企业比例为35.7%,比2020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开展个性化定制的比例为10.7%,较2020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开展服务型制造的比例为24.8%,与2020年相比提升了3.9个百分点,均远超全国平均增幅水平。
贵州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砼智造—高性能混凝土大数据云平台,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实现了原材料、生产、运输、施工全过程实时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综合集成应用,仅3条生产线的人工从过去的15人缩减到现在2人,大幅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航空产品锻造的全过程智能化、数字化控制,关键设备的数控化率达到98%,生产效率提升55%以上,材料利用率提高了30%,产品质量合格率从88%提高到99%。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通过搭建智能化的运营管控平台,实现产品从制造、检测、试验全流程的自动化生产,工序的自动化率提升到50%以上,人均劳动生产率年增长12%左右,产值3年实现翻番,到2020年突破10亿元大关。
新型工业化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
贵州实施“5G+工业互联网”应用工程,打造一批应用场景,推动5G在工业领域大规模商用。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铁塔,广电等企业加快5G基站建设,扩大出省带宽,延伸光缆长度,提高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利用率。
据悉,今年上半年新增5G基站1.43万个,累计达6.76万个,实现各市(州)城区、县城以上核心商圈、3A级以上景区、部分农村热点区域的重点覆盖;全年新增互联网出省带宽6276Gbps,累计达3.4万Gbps;新增光缆长度17.3万公里,累计达174.8万公里。
《贵州省2021年5G应用场景行动方案》积极推动5G应用场景应用,在智慧园区、智慧工厂、智慧矿山等11个方向拓展场景应用,建立了5G应用场景项目的重点项目库,全年共入库应用场景项目520个。其中,贵州轮胎厂利用5G+AGV (自动引导运输机器),助力实现厂区产线物流管理升级,提高了生产执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5月,贵州航天云网科技有限公司营运的“贵州工业云”展开了新一轮功能迭代,通过构建并完善产业地图使政府部门及时了解全省重点工业品的分布和产业链配套关系,同时便于企业一站式获得可靠的产品来源。据统计,截至目前,“贵州工业云”平台注册用户数累计172544户,主要生产设备连接13812台(套),工业APP累计2308个,工业软件累计204个。
同时,算力基础设施、“双千兆工程”、“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等新基建项目陆续登场,为贵州实现工业智能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工业大脑”平台
接下来,我省要聚焦工业重点产业建设,围绕工业大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应用等环节,引导鼓励企业设备、业务、管理等数据上云,提升中小企业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决策和优化水平,利用可视化数据展示全省产业、企业、资源、人才、资金、政策、项目等分布情况,清晰呈现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空缺和薄弱环节,通过数据融合分析,实现产业精准决策和数字化治理。打造“工业大脑”平台,以数据供应链为纽带,以“智慧工厂”建设为引领,探索“智慧产业大脑+智慧工厂”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应用,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高效协同。(记者 周静 彭耀永 通讯员 陈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