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勇立潮头、破冰开局,发挥对外开放重要“窗口”作用,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平台越来越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大江奔流、潮平岸阔;新的时代,新的要求。开启珠海经济特区40年对外开放再出发的新华章,起点更高、要求更高、重任在肩。为此,珠海要找准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着力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具中国特色的开放赢得主动权,在奋力推进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大潮中,实现对全国全省的支撑作用、先行作用和示范作用。
对外开放,带来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日新月异的发展。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蝶变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珠海经济特区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生动缩影
1981年8月6日,投资3000多万元的九洲港建港工程破土动工。一年后的9月21日,九洲港直通香港的航线正式开通,九洲港码头和香港大角嘴码头开始了每天对开三班的客运服务。
珠海经济特区一个对外开放的门户,就这样被打开了。
“那种带有软包装的靠背椅,我是第一次坐,太舒服了。”当时45岁的珠海本地人陈生第一次在家门口坐上直达香港的高速客轮“大力神”,激动不已。乘务员不停地提醒乘客“不要随地吐痰。”这句话同样让陈生终生不忘。
1986年,九洲港货运码头建成,第二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从此以后,客货两用的九洲港打通了珠海通往香港、通往世界的海上走廊,为经济特区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建设客货两用码头,更多地打开对外开放门户,这既是九洲港蝶变之道,又是珠海经济特区交通运输事业实现飞跃发展的一个成功经验。珠海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完成营业性旅客运输量5867.55万人,比1980年的231万人增长24.4倍。目前,珠海在构建海港、空港和口岸三大节点交通枢纽战略方面先行一步,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地位日趋凸显,为群众出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舒适。
交通运输的巨大变迁,成为珠海经济特区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的实践和收获。
40年对外开放,40年春风化雨。珠海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步伐扎实有力,一步一个脚印:
对外开放引领时代。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五个统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八个统一”,环境保护“八个不准”,首开先河重奖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等创举轰动全国;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率先引进港澳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港澳经贸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举办12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WTA超级精英赛、中国国际马戏节等,展示开放、创新、文明、活力、宜居的国际化城市形象。(下转02版) (上接01版)对外开放步伐加快。40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开越广,从临近的香港澳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平台越来越多,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中拉国际博览会、中以加速器启动建设、中拉经贸合作园开园、珠澳企业家峰会等,珠海对外开放合作的“微信群”、“朋友圈”越来越多。
对外开放,带来更为宽广的视野和先进理念,带来蓬勃生机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珠海,从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发挥了对外开放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生动缩影!
对外开放40年,珠海的对外贸易取得辉煌成就,并从珠海向沿海及内地辐射,对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助推作用
1981年,南水公社(现高栏港南水镇海安村)捕捞大队党支部书记杜亚根,用两斤螃蟹在澳门换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块手表——西铁城牌手表。
1979年2月,当时的广东省革委会发文,在某些指定区域,恢复1967年被废止的边境小额贸易,边境公社及大队所产的鱼虾、水果等物品,可以凭证件直运澳门、香港出售。“恢复开放边境贸易,让渔民们的生活滋润了很多。”杜亚根说。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对外开放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让更多群众生活、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这已成为珠海经济特区施政的价值取向。
珠海建立经济特区40年,依靠毗邻港澳地缘优势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首开内地吸引外资先河,兴办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创建中国第一个跨境园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第一”。其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坚持长远谋划、实现长足发展,对外贸易焕发出勃勃生机,总量快速攀升。数据显示:1980年珠海外贸进出口总额仅为0.19亿美元,2019年实现410.72亿美元,年均增长22.1%。
40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对外贸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形式创新、成效显著、稳健前行之路:
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外经贸主体从国有外贸专业公司一枝独秀,到地方进出口公司、“三来一补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经营主体不断向国际化、集团化、实业化、股份化的方向发展。
出口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珠海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对外贸易主要以港澳为主,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渐向日本、韩国、德国、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拓展,到2019年珠海出口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增加到214个。
吸收外资成绩斐然。截至2019年年底,珠海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248个,合同外资金额累计766.49亿美元,实际外资金额329.89亿美元。
内外联动、互利共赢、意义深远。对外开放40年,珠海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对外贸易取得辉煌成就,并从珠海经济特区向沿海辐射,从沿海向内地辐射,对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珠海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坚持对外开放的奋斗史,为全国提供宝贵的改革经验,形成珠海经济特区的特质和灵魂
珠海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坚持对外开放的奋斗史和光辉史。
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检验发展。坚持对外开放,成就珠海经济特区的不凡业绩!
1984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后强调,“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珠海亲切关怀、寄予厚望,先后对广东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赋予珠海加快经济特区发展,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实干家”等使命任务。
坚持并加快对外开放,为珠海经济特区擘画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激发起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强大动力。今天,这一理念正在引领珠海、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广袤大地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
“40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关心支持下,历代建设者艰苦奋斗、不辱使命,把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发挥了改革‘试验田’对外开放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市委书记郭永航表示,珠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生动缩影,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光辉前景。
珠海经济特区坚持对外开放不放松不动摇,为中国改革开放投石问路,为全国提供宝贵的改革经验,形成珠海经济特区的特质和灵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有作为、有位置、有贡献
2020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珠海经济特区将继续担负起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和“探路先锋”的时代重任。为此,珠海如何找准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着力点,在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大潮中实现对全国全省的支撑作用、先行作用和示范作用?
虽已走过万水千山,仍需不断跋山涉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扩大开放,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口岸通关、商事登记、国资国企、行政管理等领域改革走在前列;加快推动出口转内销,推动横琴开发开放,不断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推动国际交流,奋力推进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
拿出特别之举,勇担特别之责,力求非凡之效。面对重如千钧的使命责任,面对稍纵即逝的黄金机遇期,珠海将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立足新地位、新方位、新定位,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有作为、有位置、有贡献,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支撑;珠海经济特区也必将加快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记者 张帆)
(责编:陈育柱、李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