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红色文化如何获得青年的“芳心”,补足他们的“精神之钙”,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需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建设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
数字资源库的建立是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促进红色文化传播、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的重要手段。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强化战略思维,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的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扎实推进。强调要切实做好“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等工作,真正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一方面,要对各地的红色文献、图片、纪录片、声音、文物等进行数据收集、挖掘、梳理与整合,建立基础数据库。同时,利用人工智能、3D影像、VR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影像、文字和三维再现数据等数字模式。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开发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创意产品,提升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库的利用率。
提升红色文化数字传播效度
红色文化的传播如果只是简单地通过橱窗中的一双草鞋、一根扁担、一件旧衣、一幅图片的静态方式,很难向青年展示自己“前世今生”和深刻内涵,必须通过精准化个性化传播手段,让红色文化“立体、丰满”起来。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各种红色文化资源,如红色精神、红色展馆、红色旧址、红色故事甚至红色旅游等通过数字化个性化处理,充分挖掘各自的独特价值,形成特色,从而实现精准化个性化传播。在2016年,贵州的“四渡赤水VR战争体验中心”,就曾针对青年人推出全新的长征精神体验项目,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将VR技术与红色故事完美结合,在虚拟现实中再现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采用精准化个性化手段,既能符合青年的数字化思维方式,消除疏离感,又能契合红色文化本身的精神内涵,使红色文化“活起来”,提升传播效度。
搭建红色文化数字共享平台
数字化共享平台的建立既是推进红色文化数字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的必要手段。首先,充分利用数字媒介传播范围广的优势,搭建各地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数字化平台、频道等,如湖北红色历史文化数据库就将湖北的红色名人、红色地标、革命史实、历史图片等进行整合,并提供搜索引擎,为在线享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其次,推动国家和地方主流数字媒介之间的层级交流与合作共享。由国家整体规划,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性挖掘与结构性整合,在国家战略层面搭建起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2016年新华报业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下,采用“虚拟出镜采访”形式,推出的“云走一带一路”项目,通过“四网一端”全面展示了江苏在经贸和人文领域对外交流的成果,是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整合的有益探索。最后,各地红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应突出本地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使红色文化更具吸引力。
增强红色文化数字教育实效性
构建动态预测大数据模型是在精准定位基础上,依托大数据的高速度和精确性,打造动态化教育体系,实现红色文化数字化教育的目标。首先,动态把控红色文化数字化教育中的需求。利用大数据对青年群体在搜索与浏览时产生的实时需求、停留时间、转载点评等信息进行精细捕捉,精准推送相关红色文化信息,让红色文化走出“深闺”。其次,定位网络群体浏览习惯、关注度、参与性的差异,进行精准研判,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快速建立预测性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立体化地分析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影响力,从而为接下来的教育活动提供有效参考。最后,针对不同传播媒介受众群体的不同,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对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等青年群体的影响程度,动态把握他们的思想变化趋势,提高对青年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预测的准确性,甚至对教育效果进行实时评估。我们可借鉴国外博物馆的展览技术,通过传感器采集观众的停留时间、拍照行为等数据,分析不同人群参观模式,实时评估参观效果,及时改进展览方案。构建动态预测大数据模型,不仅可以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也能增强红色文化数字化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推进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不是对传统运行模式的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拓新;推进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既要传承历史,又要观照当下,更要洞见未来。在大数据时代,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赢得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文化永不变色。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大数据提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路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山东理工大学研究员)
|